為方便縣鄉保證范圍之外的、公共路況未便地區的公務出行,安徽省蕪湖市依托省公務用車治理信息平臺,借助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摸索實行“信息化平臺+精準貨幣化補貼”形式,既規范公務出行治理、減少浪費,又為干手下沉一線供給了保證。
臨近午時,走訪完最后一戶村平易近后,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許鎮鎮干部高雅平回到了本身的車上。拿出mobile_phone,在“公務用車易(安徽)”APP上,點擊“到達目標地”,本次進村走訪的過程訂單便自動傳到后臺。
點開電子訂單,申請人、出發地、出行事由等基礎信息清楚在列。“這趟跑了多遠的路、能拿幾多出行補貼,APP上一目了然。”系好平安帶,高雅平向下個目標地駛往。
公務出行治理更規范通明、包養網便利快捷,得益于蕪湖奉行的“信息化平臺+精準貨幣化補貼”形式。
進戶走訪、服務群眾……基層干部時常四處奔忙,有時卻面臨“事多車少”的難題。2022年9月,在總結後期公務出行保證形式、經驗的基礎上,蕪湖借助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安徽省公務用車治理信息平臺上,新增“距離出行”模塊,借助斗極定位系統智能測量出行公里數,自動計算每人每次出行的補助價格,促進基層公務出行更順暢。
舊形式新問題,干部報銷未便,也存在虛報補助隱患
“信息化平臺+精準貨幣化補貼”形式奉行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分類包干法”是蕪湖市保證基層公務出行的重要方法之一。
什么是“分類包干法”?即鄉鎮領取公務路況補貼的公務員在縣鄉保證范圍外和事業單位未領取公務路況補貼的任務人員,在未調派車輛情況下,經申請自行選擇路況東西,到所轄村、組開展公務活動,發放包干補貼。“補貼標準以鄉鎮當局辦公年夜樓為起點,依照到所轄各村村委會的途徑里程遠近分類計算,距離越遠,補貼越多。”南陵縣機關事務治理局負責人章躍進說,但隨著基層任務任務量增年夜、緊迫性晉陞,分類包干的弊病也逐漸顯現。
“最凸起的缺點是補助標準不精細,有時候基層干部還要倒貼車費。”蕪湖市機關事務治理局局長趙賢好說,“長此以往,影響大師的任務積極性與效力。”
一次高雅平進村核對3戶申請避免返貧監測的村平易近。由于棲身地疏散,她要從鎮當局開車先后前去東三村、華林村、李村村。“一趟往復,少說也有五六十公里。”高雅平說。依照“分類包干法”,東三村、華林村只算途經地,并不納進旅程計算范圍,補貼只能依照鎮當局到終點李村村的距離來算。本應80元擺佈的出行補貼,她拿得手只要60元。
“‘分類包干法’只計算到建制村村委會的距離,實際上進村任務,很少有只到村委會就能解決問題的。”許鎮鎮鎮長朱兵解釋,“以防汛任務為例,干部進村后,需求開車到各個河渠、水庫、年夜堤上檢查情況,雖然都在一個村里,但實際開車距離遠超范圍。”
補貼方法集約,實際操縱、報銷也不夠便捷。“每次出行前,都要填寫紙質公務用車審批單,并由相關領導簽字。”高雅平說,“等從村里回來,填寫報銷單時,雷同的流程又要再走一遍,非常繁瑣。”
補助發放前,鄉鎮黨政辦還要將一切審批單匯總,逐張核對出行信息、報銷金額等,再按人樹立報表,找鎮長審核簽字。“辦公室人抄本來就緊張,每月還要有一人專門負責此事,太費時費力。”南陵縣許鎮鎮黨政辦主任鄭賢勝介紹,此外,由于很難核實任務單的真實性,還存在必定的虛報補助隱患。
創新保證機制,智能測量出行公里數,自動計算補助價格
往年上半年,蕪湖市機關包養事務治理局開始進行專題調研,屢次征詢相關部門和鄉鎮干部等多方意見,并在中科美絡科技股份無限公司的技術支撐下,將“分類包干法”升級為“信息化平臺+精準貨幣化補貼”形式,保證基層公務出行。
“與此同時,我們的相關效能在‘公務用車易(安徽)’APP上同步更換新的資料。”中科美絡副總經理李成好說。
2022年9月,“信息化平臺+精準貨幣化補貼”形式在南陵縣許鎮鎮、工山鎮同步試行,同年11月,許鎮鎮正式啟用。
早上8點多,高雅平開車帶著兩名同事往仙坊村、建福村走訪。這一次,她沒有填寫公務用車審批單。打開“公務用車易(安徽)”APP,點擊左下角的“距離保證”模塊,用車時間:6月6日8點55分,出行事由:擬納進監測戶進戶核實,用車類型:其他用車……根據實際情況,高雅平一一填寫電子申請單。選擇起點和目標地后,mobile_phone自動轉到電子地圖頁面,先后定位“許鎮鎮國民當局”和“建福村”。整套流程操縱下來,只用幾分鐘。
“現在無須等候審批,提交后就可以當即出行。”李成好補充道,“分擔領導會在mobile_phone上收到審批提醒,空閑時操縱就好。”
9點出頭,高雅平一行開車到了仙坊村。“現在APP上有‘到達途經地’選項,每到一地,‘打卡’后系統會自動記錄。過程結束后,系統會根據起點、途經點、終點智能婚配出行軌跡,顯示出行距離,并以此為依據計算出行補貼。”高雅平說。
從仙坊村離開后,高雅平得知建福村村平易近王發住到了鎮里,只得臨時改道。實際終點與報備終點紛歧致,不會影響系統計算嗎?“這恰好體現出該形式的靈活性,公務出行到哪里,系統會根據實際自動判斷。”蕪湖市機關事務治理局車輛治理科負責人汪懷生解釋。
在實際運行中,技術團隊也會根據應用反饋不斷優化效能。“以審批時間為例,最開始平臺設置訂單提交后,要先等5分鐘,5分鐘后假如領導還沒有審批,才可以直接走。但大師廣泛反應5分鐘太長,有些工作十萬急切。”李成好說,“后來我們索性撤消,先出行、后審批,最年夜水平滿足鄉鎮任務實際需求。”
蕪湖市機關事務治理局戰爭臺技術團隊,不按期到鄉鎮調研,聽取應用反饋,持續優化用戶親身經歷。“過幾天,會更換新的資料系統,解決部分地區定位誤差的問題。”李成好說。
操縱流程便捷,出行價格獲得壓減
現在每月中旬,高雅平都會收到上個月的補貼。提交過程訂單后,報銷的事再也不消干部本身走流程了。
“信息化平臺+精準貨幣化補貼”形式的無紙化線上操縱,優化了報銷手續,也減輕了審核人員的任務負擔。
在許鎮鎮當局二樓的一間辦公室里,鄭賢勝正坐在電腦前繁忙著,當月他要負責出行補貼審核。輸進賬號、密碼,登錄治理平臺,點擊“出行補貼”,記錄著申請人、預計出行補貼、實際出行補貼等信息的出行訂單便出現在屏幕上。“審核的第一個步驟就是篩選異常訂單。”鄭賢勝一邊操縱一邊解釋。
只見他在“實際補貼與預估補貼差值”一欄中輸進“20元”,點擊“確認”,異常訂單便顯示出來。“在實際審核過程中,20元的差值能檢測出絕年夜多數異常訂單。我需求詳細檢查這類訂單的出行軌跡,再結合出行事由作出判斷。”鄭賢勝說,假如情況公道,就發放補貼,極少數判斷不了的再往找各方核實情況。
等一切補貼確認完畢后,通過“全選”“導出”“下載”,自動天生統計表格包養網價錢,并在食堂門口公示。“假如有人惡意刷單,很不難就會被看出來。”鄭賢勝說。
方便之余,“信息化平臺+精準貨幣化補貼”形式還讓基層干部的補貼拿得加倍公道。新形式下,目標地設置由建制村村委會細化到了天然村或農戶家,平臺能依據起點、途經點、終點自動計算公里數和補貼,減少人為原因帶來的各種誤差。
“各個鄉鎮可以根據當地路況、地形情況自定義補貼系數,例如工山鎮多山區,許鎮鎮多圩區,前者每公里補貼價格就比后者高,計算出來的價格可彌補絕年夜多數通俗車型的油耗和車損本錢。”南陵縣副縣長許方震說。截至本年7月底,許鎮鎮公務出行訂單月均價格4.38萬元,而這一數字在實行“分類包干法”時為5.5萬元。
服務基層管理,避免“車輪上的腐敗”
前段時間,高雅平接到東聯村村干部電話,稱村平易近劉麗云(假名)申報成為避免返貧監測對象,但因情況復雜,一向沒有結果。
“依照相關規定,村平易近申報后,村里必須兩天內完成信息核對等手續。”高雅平立馬開車奔向村里。
原來,劉麗云多年前與丈夫鄭德才包養網(假名)離婚后,便回到老家東三村棲身。后來雙方關系緩和,劉麗云又從頭搬回東聯村,但沒有辦理復婚手續。這兩年,劉麗云因病就醫吃藥花了不少錢,家里進不夠出,于是主動申報成為監測對象。但考慮其沒有復婚手續,且個人戶籍和低保都在東三村,東聯村村干部一時拿不定主張。
清楚情況原委后,高雅平建議東聯村將鄭德才家納進監測對象。現在,鄭德才一家享用了當局購買的“防貧保”,醫療價格收入明顯減少,生涯有了好轉。
常常說起此事,高雅平總是感歎:“有的任務必須到了現場才幹更好地開展,而‘信息化平臺+精準貨幣化補貼’形式考慮到了我們鄉鎮干部出行需求。現場能夠到得了、到得快、到得早,及時解決老蒼生碰到的問題,也會收獲更多信賴與支撐,晉陞基層管理成效。”
采訪中,記者獲得一組數據:許鎮鎮正式實行“信息化平臺+精準貨幣化補貼”形式以來,月均公務出行1050.78單,人均32.73單。“這也反應出,大師往下跑的頻率更高了。”鄭賢勝說。
“信息化平臺+精準貨幣化補貼”形式電子化、智能化的特點,也為基層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避免“車輪上的腐敗”,供給了有用路徑。
“過往,假如有人填了單子,但忽然有事沒走成,就打個電話問問情況,并沒有到現場。可是最后報銷時也交了單子,因為單子量較年夜,很難逐一核實明白。”鄭賢勝說,現在可以實時把握出行事由、里程、包養價格等關鍵數據,全部旅程以任務軌跡作為依據,基層公務出行監督治理更通明。
截至本年7月底,“信息化平臺+精準貨幣化補貼”形式已在蕪湖市44個鄉鎮推廣實行,4839名基層任務人員在應用,累計產生訂單17580筆。“我們將不斷完美相關效能和軌制標準,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切實讓基層公務出行保證任務成為基層管理體系和管理才能現代化的有用抓手,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平安感。”趙賢好說。
■記者手記
安身當地實際 晉陞服務質效
下面千條線,上面一根針。鄉鎮任務任務多、責任年夜,各種重點任務、常規任務、專項任務等交織在一路。公道保證基層公務出行,關系著服務群眾的實效和基層管理的成效。
“信息化平臺+精準貨幣化補貼”形式的出現是科技賦能、創新治理方法的無益嘗試。它尊敬基層任務任務多樣性、人員多樣性、需求多樣性、任務緊迫性的實際,破解基層事多車少“下不往”的難題,暢通了走村進戶的“最后一公里”。該形式實施后,晉陞了基層干部的服務質效,構成“高效便捷用車—保證任務需求—更好服務群眾”的良性循環。
發佈留言